产品搜索
明白了这个“大势”就不会被楼市迷惑了央行“力保首套房贷”露出的信息及推测微漪之塘

首先要明白一点,中国房价是由政府独家垄断的生意。虽然表面看来,我们是从开发商手中买房,但房子是建在地上,而地是从政府手中购得,所以,政府才是源头垄断者。这个市场的行情基本取决于单一垄断者——政府的行为,所以分析房价时,纯粹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无效的,很多人连这点都没搞清就开整了,所以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屡屡放空炮,但是草莽任志强却常常言中,原因无他——他是官家出身,深谙政府行为模式。
而顶着民众漫天怨气的政府依然执著地搞房地产,为什么?很简单,为了钱。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政府也有开支,也需要钱,而印钞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随便开的,所以只能是“开源节流”。开源无非是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税费,节流则主要指削减公共开支,都得在老百姓身上打主意。而巨额的房价相当于一次隐性的税收,愿者上钩。
倒不是完全因为政府贪钱,他也有苦衷。朱相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从地方划走了一大笔工商税收,几乎是三七开改为七三开。作为补偿,给予了地方一些政策,允许他们自己创收,房改,医改,教改,都是那时候整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没钱,中央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作为重要税源的土地财政拉开了序幕。而由于垄断买卖的巨额利润,完全无风险和技术含量,政府很快像吸毒一样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房价地价节节走高。
垄断买卖的关键就在于唯我一家,你要想买货,兜里有多少钱就得掏多少。所以,在保护土地价格的核心思想下,政府不可能打压房价,各种这啥那啥的政策,修多少保障房,要求别人“流着道德的血液”那都是“逗你玩”。这个趋势一直会持续到中国的城镇化结束,可资开发的土地全部卖出,政府无法从土地买卖中得益为止。届时,你们会发现,政府一夜之间变聪明了,以前出N个政策都打不下的房价,只需几个就搞定了。
打压房价其实很简单,只要政府想就行,在中国还没有能和党作对的组织。
一,建立在充分普查,信息完备基础上的,严格的起征点,高累进税率征收方式的房产税。这将令持有多余房产的时间成本大增,届时,持有者不抛也得抛。
二,全国大范围无偿拨付保障房建设用地,公开招标,限定最高卖价,价低者中标。而不是像现在价高者中标,政府再假惺惺地掏腰包自修保障房,其实,他掏的还不是卖地的钱,拿你100,回你5块而已。房屋可交由开发商盖,政府不用掏一分钱,只要记住把手收回来就行。
三,保障房信息全国联网,按身份证购买,一人最多一套,也分不同级别,但不允许在市场上流转。当有改善型需求时,必须先卖回给国家才能再买其他房屋。
只要这三条出现,我想不到炒房者还能怎么炒作房价,大家帮忙想想吧。
但现在,政府不想。因为,如果这么做了,很多地方政府可能连工资都发不起,老百姓往往只站在自身角度考虑得失,但政府还要考虑国家整体利益,所以大家总有怨言。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让现今的财税模式转型,政府彻底摆脱对土地收入的依赖之后,才有可能解决。其实办法无非是增加工商税收和开征房产税,前者就是上头搞城镇化的原因之一,而后者之所以光打雷不下雨,就是因为地还没卖完。

而城镇化已是大势所趋,地也总有卖完的一天,届时,房价对于政府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副作用将越来越大,房地产被抛弃,甚至被踩上一只脚,背个大黑锅,是迟早的事。这就是任志强所说:“我们只是尿壶,用完了就收起来” 的原因。
明了这个大势之后,我们再谈其他才不会迷惑。为房价离当地普通人的收入已经越来越远了,以前没买的,现在更买不起(这里说的是普通住宅,豪宅的需求群体另当别论)。曾经刚需们通过贷款和啃老还能勉强凑齐,现在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更何况房屋消费信贷的紧缩,以后买房估计就得全额付款了。所以,房价让普通人走开。离开了真正最大的实际需求后,其实活跃在交易场里的大多是各种投资和投机资金。房价越是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而这种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敏感,因为大家都是因为预期房价会继续上涨才买的,而非居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疯狂抛盘。而且,投机资金再多也有一个极限,一旦达到极限,就会导致市场反转,大资金撤离,继而造成雪崩一样的后果,这也是政府害怕的地方。2008年时,那场危机险些导致雪崩,若不是政府4万亿巨单护盘,房价早垮了。而那之后,更多资金进入了,导致了新一轮的疯涨,因为看到了政府的决心。而这,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大越危险。
我不敢说能洞悉政府的意图,但是,房价雪崩确实对中国经济有极大负面影响,这方面说的人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剖析政府和大势。尽管有很多人骂那个4万亿大单,但不管怎么说,已经做了,这证明政府不希望看到房价崩盘,当然其中肯定有人持不同看法,但这是他们的主流意见。
所以政府给房屋交易设下重重关卡,紧缩房屋消费信贷,但又不明目张胆地大修保障房,其实无非是暧昧一下,让大家处于观望期,继续持有但别疯狂,先稳住房价再说。
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崩溃不行,疯涨也不行,所以只能冰冻。之前一段时间房价疯涨带动的地价疯涨虽然让经济和税收大涨,可是代价也是惨重的,那就是实体经济被疯狂吸血,导致一蹶不振。如果房地产经济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但却付出了其他产业的低迷和失业,那么,这有何意义呢?做事情关键的就在一个“度”,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的拿捏是最重要的,房地产经济有他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
从长远来说,过度疯狂的房地产经济终究会破碎,并且连累实体经济,从而留下一个大烂摊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不信中央政府连这个都看不到。只不过,我们现在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房地产,如果踩急刹车,确实很麻烦,可能导致变症蜂起,到时又是一番手脚。所以我们选择暂时冰冻,让经济转型,实现软着陆,如果能做到,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时间:2014-05-02 23:59:37
随着房价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将面临尴尬。要知道,资本是逐利的,他们当初从国外来到中国,就是看中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和低税收,而现在,沿海就是当初的国外,内地就是当初的中国,只不过把国际现象转为省际现象,道理是一样的,再加上我们对外汇需求的减弱,给沿海的优惠政策也必将一步步回收,届时,资本内流必将不可避免,否则,就将外流,相信政府不会愿意看到这点。
而内流,说白了,主要还是制造业,只要制造业回来,人员自然回来,相关服务业也能发展,大量中小城镇就可恢复活力,人们不必再花高价去外地购房,内需自然也就起来了。这才是先进带动后进,而不是吸后进的血,而这一切,最关键的在政策。
当初孔雀东南飞不是因为南方更美,只是因为政策,现在飞回来也一样,天下熙熙,只为利趋。也只有回来,才能突破中国目前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带来的瓶颈。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大与否,不在其GDP,而在GDP的构成,,一套价值一亿的房子和一套价值一万的同样的房子,前者创造的GDP 是后者的一万倍,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就是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外贸拉动型经济转化为内需拉动型,这样才能在未来给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而我们当初发展外贸的目的就是为整体经济发展筹集资金,而不是为外贸而外贸。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自然不同,只要中央政府还想继续发展经济,他们就得遵守这一规律,上层当然有瞎折腾的时候,比如那个运动的十年,但只要他们还想要政权,那就迟早还得回到遵守经济规律的路途上来。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也是一样,个别机缘巧合的大城市先以工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然后地价飞涨,工业迁出,由中小城镇接纳,大城市转为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这其中那些工业迁出但却没有及时实现经济转型的城市就将面临衰落的命运,如果是在国际分工中,这样的国家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当经济成功转型后,人员必定分流,大城市的房屋刚需会有所缓解,但买不起的仍然买不起,持有观望的仍然持有观望。要想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把蛋糕做大,一方面,让资本回流,增加工商税收,一方面就是开征房产税。而房产税的开征是个关键转折点,也是判断未来房价的重要指标。
如果政府想打压房价,那么,一定是对存量房进行累进征收,也就是说对你手上的房子征税时,房子越多的税率越高。凭此逼得持有者甩卖,房价必然大跌。如果政府不想来那么硬,那就是只对增量房征收,或者累进税率不高,让持有者还挺得住。就目前而言,政府还未明确推出,日后之事难讲,但这是最为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房价企稳的时候,政府态度暧昧,保障房什么的也是扭扭捏捏。但还有大量空置房屋,他们的命运如何呢?其实,房屋空置,除了少数用于以后住宿外,大部分是投资心态,期待增值后卖个好价钱,因为一旦出租就不好卖了,还得倒贴装修费。所以,房价越长就越是空置。房价稳定后,按理,空置不再划算,因为毕竟房子也是有保质期的,虽然长点。但关键在于现在卖房很麻烦,要付高昂手续费,远远不能满足很多持有者的预期,其实,无非是赚少点,但人性如此。
所以,他们继续观望,这也是政府乐意看到的,忠实地哨兵嘛。但房子不管过了多少趟手,最终是要落入刚需们手中的,投资者不可能拿着一栋70年房龄的房子去找买主。现在很多房子房龄不过十几年,他们等得起,只要房价涨,房龄的增长可以忽略。但只要房价稳定的时间越久,心里不踏实的人就会越多。所以,最终总会有投资者和刚需们妥协。在房屋消费信贷没有紧缩的时候,刚需们可以透支自己的一生去还房贷,所以,投资者的期望值较高,但现在,刚需们萎缩了,要想卖房,就必须和他们的收入接轨,否则就只能继续持有。
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导致很多农民涌入城市,会支撑房价,这其实并不正确。早先年房屋疯涨的时候,能买得起的基本上都买了,现在没有的基本也买不起,100个买不起的和10000个买不起的人没有区别,如果允许贷款还有可能,但现在款也不好贷了。房子可以同租却没听说过同买。当然,他们总得住,所以,推高的只是房租,而非房价。
而内流,说白了,主要还是制造业,只要制造业回来,人员自然回来,相关服务业也能发展,大量中小城镇就可恢复活力,人们不必再花高价去外地购房,内需自然也就起来了。这才是先进带动后进,而不是吸后进的血,而这一切,最关键的在政策。
当初孔雀东南飞不是因为南方更美,只是因为政策,现在飞回来也一样,天下熙熙,只为利趋。也只有回来,才能突破中国目前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带来的瓶颈。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大与否,不在其GDP,而在GDP的构成,,一套价值一亿的房子和一套价值一万的同样的房子,前者创造的GDP 是后者的一万倍,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就是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外贸拉动型经济转化为内需拉动型,这样才能在未来给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而我们当初发展外贸的目的就是为整体经济发展筹集资金,而不是为外贸而外贸。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自然不同,只要中央政府还想继续发展经济,他们就得遵守这一规律,上层当然有瞎折腾的时候,比如那个运动的十年,但只要他们还想要政权,那就迟早还得回到遵守经济规律的路途上来。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也是一样,个别机缘巧合的大城市先以工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然后地价飞涨,工业迁出,由中小城镇接纳,大城市转为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这其中那些工业迁出但却没有及时实现经济转型的城市就将面临衰落的命运,如果是在国际分工中,这样的国家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当经济成功转型后,人员必定分流,大城市的房屋刚需会有所缓解,但买不起的仍然买不起,持有观望的仍然持有观望。要想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把蛋糕做大,一方面,让资本回流,增加工商税收,一方面就是开征房产税。而房产税的开征是个关键转折点,也是判断未来房价的重要指标。
如果政府想打压房价,那么,一定是对存量房进行累进征收,也就是说对你手上的房子征税时,房子越多的税率越高。凭此逼得持有者甩卖,房价必然大跌。如果政府不想来那么硬,那就是只对增量房征收,或者累进税率不高,让持有者还挺得住。就目前而言,政府还未明确推出,日后之事难讲,但这是最为重要的判断标准。

所以,他们继续观望,这也是政府乐意看到的,忠实地哨兵嘛。但房子不管过了多少趟手,最终是要落入刚需们手中的,投资者不可能拿着一栋70年房龄的房子去找买主。现在很多房子房龄不过十几年,他们等得起,只要房价涨,房龄的增长可以忽略。但只要房价稳定的时间越久,心里不踏实的人就会越多。所以,最终总会有投资者和刚需们妥协。在房屋消费信贷没有紧缩的时候,刚需们可以透支自己的一生去还房贷,所以,投资者的期望值较高,但现在,刚需们萎缩了,要想卖房,就必须和他们的收入接轨,否则就只能继续持有。
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导致很多农民涌入城市,会支撑房价,这其实并不正确。早先年房屋疯涨的时候,能买得起的基本上都买了,现在没有的基本也买不起,100个买不起的和10000个买不起的人没有区别,如果允许贷款还有可能,但现在款也不好贷了。房子可以同租却没听说过同买。当然,他们总得住,所以,推高的只是房租,而非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