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稀酸废水简介-丙烯酸在工业上主要用来生产丙烯酸酯类(树脂),占丙烯酸总消费量的60%左右,应用于建筑、造纸、皮革、纺织、塑料加工、包装材料、日用化工、水处理、采油、冶金等领域。丙烯酸在精细化工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丙烯酸生产的聚丙烯和丙烯酸共聚物,被用作分散剂、絮凝剂和增稠剂等。到70年代后期,聚丙烯和丙烯酸共聚物又应用于高吸水树脂和助洗涤剂。
丙烯酸脂广义上讲是-甲基,丙烯酸及衍生物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统称,均聚物有:聚-甲基丙烯酸及其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丁酯,聚丙烯酰胺,聚丙烯腈等,还按不同用途选定不同单体及比例共聚可获得更多共聚物品种。狭义丙烯酸树脂主要指聚甲基丙烯酸及其盐,是一种聚电解质,其性质受PH值影响。不同聚合方式可得固态、溶液、乳胶等不同形态的树脂。适用多种用途。丙烯酸纤维绝大部分用于加工服装、装饰制品、人造毛皮等纺织品,工业和其它领域的用量很少。目前棉型丙烯酸纤维需求约占总量的29%左右,主要用于生产纺织纱线和布;毛型纤维多用于加工绒线、仿毛地毯、人造毛皮等。丙烯酸加入大理石粉(碳酸钙粉)就是白色涂料。
丙烯酸及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剂,并可对皮肤、眼睛、鼻子及粘膜产生腐蚀作用。主要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是通过吸入而来的。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头昏、失去知觉。皮肤接触产生红肿,疼痛及水泡,眼睛接触会产生失明,深度烧伤。食入会引起口腔腐蚀,并引起腹部绞痛、腹泻、休克。慢性中毒表现为乏力、体重减轻、肾功能异常、上呼吸道及胃粘膜炎症。
丙稀酸废水特性: 丙烯酸废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成分复杂、pH值变化幅度较大,其主要有机组成包括乙酸、丙烯酸、丙烯醛和甲醛等,属于高浓度、难处理废水。
丙烯酸脂废水不但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而且废水中盐分浓度也非常高,已远远超过生化处理微生物菌种的盐分耐受程度.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并且以后者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大气污染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一、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1、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可见性伤害和不可见性伤害。可见性伤害是由于植物茎叶吸收较高浓度的污染物或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中而出现的可以看到的受害现象。可见性伤害又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急性伤害是在污染物浓度很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造成的危害,如叶片出现伤斑、脱落,甚至整株死亡;慢性伤害是指低浓度的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的危害,例如叶片褪绿、生长发育受影响;混合型伤害是介于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之间的受害症状,一般叶片出现黄白化症状,以后虽可恢复青绿,但会造成普遍减产。不可见伤害是由于植物吸收低浓度污染物而使生理、生化方面受到不良影响。虽然叶片表现不呈明显的受害症状,但会造成植物不同程度的减产,或影响产品的质量。
丙稀酸废水处理工艺-废水来源-丙烯酸酯废水-原水含有化物质:废水里主要含有丙烯酸和丙烯酸钠化合物,通过稀释来完成生化前的COD降解。原水没有经过预前处理。原水分析:COD浓度-38000(mg/l) ,ph值-4.9,盐度-1.25%,色度-微黄。生化处理工艺方法:1.从生产设备中产生的高COD、高含盐量的丙烯酸及酯废水,先经废水预处理系统, 进行预处理后,进入一级生化处理系统;2.进行步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步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二级生化处理系统;3.进行二次厌氧、好氧生化处理,然后进入净化处理系统;4.进行除污泥和有机污染物操作,最终达标废水小部分送回废水预处理系统回收使用,大部分排放。生化处理系统采用特殊筛选驯化的高效微生物菌种处理丙烯酸酯废水,能够降解彻底,无二次污染;在絮凝沉淀步骤,净化处理系统处理后清水部分回流到预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利用;相对于焚烧处理废水法能够节约大量的燃料和蒸汽,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