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澄江清水龙潭泉水被污染,检测出锰氨氮等超标。云南澄江一中旁西浦公园内的西龙潭承担着澄江全县三分之二的供水。近一个月来,3个出水点中的一处山泉散发出臭鸡蛋的味道,为了保证用水安全,澄江县相关部门已经禁止附近群众使用泉水。检测显示,水已被污染,但污染源却一直没有找到。由于技术力量有限,澄江县希望省、市专业人员能帮忙找到并清除污染。
澄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义丹介绍,4月11日晚,澄江一中学生发现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有味道。澄江县环保、卫生、城建、国土等部门很快在现场进行了调查。据县疾控中心对水样做了检测后发现,水中的锰氨氮等指标超标1至6倍不等,大肠杆菌也存在超标。
澄江一中2300多名学生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已通过城市管网统一供水,没有发生学生生病情况。但因为一个出水点不能使用,自来水厂正在其余两个取水点旁新建一个抽水站,保证澄江一中和附近片区的供水。
“由于被污染的泉水来自山体之下,寻找污染源的工作十分困难。”张义丹说,前不久来了几名专业潜水员,但也没找到问题根源,“山洞里面情况太复杂”。大旱之年,一股清澈的泉水被污染让人很心疼。来源-昆明信息港
旭彩网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占我国水资源总量三分之一的地下水污染现状到底如何?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日前出炉。该调查历时5年,对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综合评价了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实际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浅层地下水防污区划。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来源。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包括成分、浓度、状态、粒径、吸湿性、可溶性等。颗粒物成分是主要致病因子;颗粒物的浓度和暴露时间决定了颗粒物的吸入量和对机体的危害程度;颗粒物的粒径和状态与其在呼吸道内沉着滞留和消除有关。可吸入颗粒物易随呼吸侵入人体的肺部组织,因而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其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对肺功能的损害
粒径1μm的固体颗粒80%会富集于肺泡上,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这些飘尘可引起肺部组织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
2、是多种污染的运载工具和催化剂
可吸入颗粒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金属化合物、放射性物质、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污染物质,可引起很多疾病。
3、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免疫系统损害
可吸入颗粒物中含有的有毒有机物质被肺泡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送至全身,危害非常大。随PM10中细颗粒物粒子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下降,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并且降低抗原的提呈能力,使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及组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改变,从而降低肺局部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局部防御力降低,而引起局部炎症感染。 苯类化合物及其代谢物酚能在体内产生原浆毒性,可直接抑制细胞核分裂而对骨髓造血细胞产生损害,又常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造血系统和血液内有形成分改变。
4、可致癌性
许多研究利用一些短期遗传毒性实验(Ames实验、UDS实验、微核实验等)从基因、DNA、染色体不同水平说明颗粒物具有潜在的致突变及致癌性。可吸入颗粒物内含有各种直接致突变物和间接致突变物,可以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同时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引起癌症和畸形。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分或活性氧直接损害遗传物质而导致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遗传物质改变,进一步可能导致肺癌。
从2005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陆续完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摸底。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流域面积约18.7万平方公里,人口、耕地占全国的近1/6,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3.4%,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严重制约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淮河流域的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而浅层地下水水质不容乐观。
专家表示,当前,淮河流域保证浅层地下水的安全性势在必行,应加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地质环境效应评价,为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应加强宣传,建立全民参与,管理有序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真正实现地下水源地预警预报工作